“珠宝”释名
珠宝,作为人类最钟爱的宝物,数千年来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人们生活、信仰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珠宝不止象征人类的财富,体现人们的审美,更是人类文明历程的见证。
镶嵌在英国国王的权杖上的钻石”非洲之星“,人们丝毫不会对其作为珠宝的属性有疑虑;而奥地利某品牌饰品,却因在说明书中标称其产品为”水晶“而受到工商部门的调查,认为其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涉嫌欺诈。那么东西才算是珠宝呢?这就得从”珠宝“一词谈起。
珠宝,顾名思义,即珍珠宝石。珠宝市场上或珠宝行业中对珠宝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是将珠宝理解为天然产出的、具有美丽、稀少、耐久的、可加工成精美的装饰品的天然物质。按照这种观点,珠宝实际上是指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丽的颜色或外观、较大的硬、度、非常稀少的天然物质;第二种观点是将珠宝理解为具有美观、耐久、稀有等特征和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可加工成精美装饰品的物质。这一观点与前者最大的不同是将人工合成宝石和可加工成装饰品的其它物质纳入了珠宝的范畴;第三种观点是将宝玉石与贵金属加工而成的装饰品理解为珠宝,它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将珠宝首饰等同于珠宝。
在英文中,上述第一种观点一般指的是”gem”或者“gemstone”。gem一般指经过切割、抛光的宝石。gemstone也指宝石,但多指未经加工的宝石,可以用宝石材料一词代替。gem和gemstone虽互有所指,但在实际使用时常常彼此混淆, 导致含义区分比较模糊。
而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一般是” jewelry“和” jewellery “。jewelry和jewellery意义相同,jewelry是美式说法,而jewellery是英式的说法,两个单词都是珠宝的总称,通常指经过设计、镶嵌的,可以直接佩戴的各类珠宝饰品。为什么中文里面对”珠宝“有如此不同的含义,这还得从珠宝的历史说起。在汉代之前,中国尚未有“珠宝”一词。在《说文解字》中,对”宝“字的解释为”宝,珍也,从宀从玉从贝“,当时”珠宝“主要由”宝“字来指代,主要指玉器、金、银、珍珠、贝等。到了东汉以后,丝绸之路的繁荣建立了东西方之间的商业贸易。为了换取丝绸,产自西亚、中亚一带的琥珀、琉璃、光玉髓、青金石等宝石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国。同时,产自东南亚的珠玑、犀、玳瑁、水精、琉璃、宝石等珠宝也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流入中原。此时,“宝”的含义里加入了“宝石”一项,”宝“的概念也才近乎现代的”珠宝“。明朝中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带回了大量猫眼石、绿睛石、青叶蓝、昔刺泥、窟没蓝、祖母绿、玛瑙、珍珠、玳瑁、琥珀等宝石,丰富了珠宝家族。
而现代“宝石”的概念的运用,则是“五四”以后的事。现代地质学与宝石学的发展给中国宝玉石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于此之前,科学家已经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了人工合成的宝石。1837年,法国化学家马克•高丁在实验室用含有重铬酸钾的明矾和硫酸钾的饱和溶液合成出了氧化铝结晶(红宝石的主要成分),由此拉开了合成宝石的帷幕。此后,人们陆续合成了祖母绿、水晶、钻石、欧珀等名贵宝石,合成宝石可以采用工业化方法生产,获得的成本远远低于天然宝石。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珠宝市场的繁荣和快速发展,珠宝市场亟待规范。1996年10月,《珠宝玉石命名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发布并实施,《标准》规范了珠宝玉石的命名。
在《标准》里,对珠宝玉石按照成因分为天然珠宝玉石和人工珠宝玉石。
“天然宝石”是指,由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具有工艺价值,可加工成装饰品的物质,简称宝石,包括天然保湿、天然玉石和天然有机宝石。除了天然玻璃和天然珍珠,大多数的天然宝石在命名时不需加”天然”二字,比如红宝石,即指天然红宝石。
“人工宝石”是指完全或部分由人工生产或制造用作装饰品的材料,包括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和再造宝石。
合成宝石是指完全或者部分有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有已知对应的晶质体或非晶质体,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与所对应的天然珠宝玉石基本相同。人造宝石则是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无已知对应物的晶质或非晶质体。合成宝石和人工宝石在命名时,必须加上”合成”
或“人造”二字,比如“合成红宝石”和“人造亿铝榴石”。禁止使用生产或制造商的名称参与定名,比如“林德(linde)祖母绿”,禁止使用生产国或地名参与定名,比如“奥地利钻”等。
查阅资料可知,奥地利某品牌饰品是由人工合成,虽然饰品本身符合市场对珠宝的定义,但其在命名方式上违反了国家标准,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所以被工商局查处也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标题图片来自卡地亚中国官方网站,如有违规,请联系我删除)